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承德“小布达拉宫”修缮工程 河北古建人的“工匠精神”

如果问到我国古代建筑的辉煌代表作有哪些,想必很多人都会想到位于西藏的布达拉宫。作为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布达拉宫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气势恢宏,布达拉宫也一直是西藏旅游必去的景点之一

如果问到我国古代建筑的辉煌代表作有哪些,想必很多人都会想到位于西藏的布达拉宫。作为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布达拉宫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气势恢宏,布达拉宫也一直是西藏旅游必去的景点之一。然而,你可知,在河北这片土地上,就存在着一处与布达拉宫建筑风格相似的建筑集群,这就是位于承德市避暑山庄北部的普陀宗乘之庙。

普陀宗乘之庙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仿西藏布达拉宫修建,有“小布达拉宫”的美称,占地22万平方米,是清王朝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座庙宇与其他古建筑一样,由于百年间的风吹日晒与人为破坏,建筑修复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2010年7月,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与承德文物局规划设计室承担了普陀宗乘之庙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此项工程整体历时了五年半的时光,由此,河北的古建人便开始了一段与“小布达拉宫”的不解情缘。

修复就像做手术: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

每一位古建人,既是拥有专业手艺的匠人,也是史学家、文物专家、建筑工、画家、雕塑家等等。古建的制作方法,建筑架构都与现代工艺有着很大的差别,从建筑上的一砖一瓦,到墙身的塑刻、壁画,这些都是古建修复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难题。

而承德的普陀宗乘之庙,是汉、藏建筑融合再创造的成功范例,文物的制作方法、原材料等都十分特殊,并且有很多材料与工艺均已失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修缮工作精准到位,河北古建人面临着诸多挑战。据河北省古建所工程办主任孟琦介绍:“在对万法归一殿的鎏金铜瓦屋顶进行修复时,现存鎏金铜瓦屋顶建筑极少,没有此类技术规范和文献资料记录,我们考虑到该建筑的重要性、独特性和稀缺性,决定对工程通过局部试验性拆除,摸清了鎏金铜瓦屋面的形制和工艺做法,然后采取不同手段进行大量试验,并多次邀请相关专家现场论证。”通过古建修复工作者的日夜奋斗,他们研究出了冷焊、铆补修复、锡堆焊防渗的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的方法,解决了瓦件渗漏问题,又保证了修补强度和外观效果。对于原有材料、构件,如原始苫背等,均一概留用,并摸索出安装归位鱼鳞瓦的完整方法。

古建文物修复的技术人员,如同在手术台的白衣天使一般,通过再三比对验证与精细谨慎的修复过程,最终让这座辉煌的建筑重新换发了光彩与生机。

修缮不是翻新:保持原状、修旧如旧

对于古建修复,并不是像外人眼中将破损的地方修补好那样简单,也不是根据建筑原有的样貌进行整体的翻新修复,在古建人的眼中,如果只是外表的模仿与重建,那便失去了文物原有的精髓。

万法归一殿鎏金铜瓦安装现场(省古建所供图)

所以在接手普陀宗乘之庙的工程之初,河北省古建所所长张建勋便表示:“古建筑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蕴含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要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其历史文化信息”。为了这项原则,古建修复工作者们参考了大量文献,不断研究探索原材料与原工艺,让修缮后的古建实现最大程度上的还原,在渗水严重的白台进行新旧材料排潮试验对比监测、在椽飞墙体剔补中打破常规……当普陀宗乘之庙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正式竣工,重新亮相在大家的视野中时,得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称赞:“不做表面文章,治标不忘治本,取得多项技术创新成果,维护了文物本体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地保存和延续了真实的历史信息和价值。”

技术过硬、作风踏实、富有情怀,河北古建人扎根燕赵大地,秉承大国工匠精神,纵横古今中外,用智慧和汗水辛苦付出,赢得了世人的赞誉。河北省古建所所长张建勋说:“虽然我们一辈子就跟古代的木头砖瓦打交道,但我们也有情怀。一砖一瓦都是与历史对话交流的载体,那是感情的凝结,更是责任和担当。”

网罗天下